高薪到底养什么?我看时至今日,行动党政府实在有必要“讲清楚、说明白”。
就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前,我们都清楚地知道高薪是为了“养廉”。然而经过这次国会大选和总统大选之后,主流媒体矢口否认高薪是为了“养廉”(这么简单),甚至不记得他们几时有说过这样的话,然后就不说了。那么说:过去国民让政府维持高薪,是来自一个误会……甚至不知就里、误传的信仰?
李显龙委派一个部长薪金检讨委员会,一下子就把部长、总理、总统和议长的薪金削了28至52%,国会一读好像执政党也没有什么挣扎就通过了。只剩傅海燕发了一点噪音,也赶紧抚平,似乎过去他们的高薪都是白拿的,其实根本没有必要,道理上也站不住脚。如果他们坚持“高薪”的信仰,那么削了52%仍还是高薪的话,之前的算什么?
如今政治职务是进入一个花言巧语的辩解阶段,因为他们把政治职务包装成一个“牛不饮水却偏要被人按低头”的工作,是个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苦差,尽挑政治职务的负面意义。所谓“有人漏液赶科场,有人辞官归故里”,为什么只说“辞官”的这一面,而不说“漏液赶科场”的那一面呢?
做官所带来的“禄”(不一定是财富)是别的行业所没有;名声、权力,比如动用国库千万元来改善民生,之后的满足感不是其他行业能得到的。为什么只谈马斯洛最低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,而不谈最高层次的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,可见这一系列说词都是带有极其不堪的欺骗性。
再来,好像很多人都为了从政而作了重大的牺牲,这也是咋听有理。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确凿的数据。总理公署不妨发布一下这不足一百位的从政人士,到底有多少是比从政前收入少了(假设他从政前有其他工作的话),还有到底有多少是比从政前收入增多了?资料公布出来,可能会举国哗然。
“养贤”也站不住脚。因为近几年来政府高官涉贪、行为不检的多起来了,人们开始说建国初期公务员勤俭爱民,也不见得他们领多高的薪水。前面几十年新加坡人享用清廉政治,主要还是因为当时行动党筹组一个全新的政府,大家都有理想、有干劲。现在随着政体的老迈,在不断集权和简化程序的情况下,权力早已集中在少数人身上,只要他们欲念上来,随时都可以带走亿万。所以换政府虽然劳民伤财,但是适时的整顿还是必要的,因为权力带来腐败,50年早已过了新鲜期。
“养贤”也似乎没有对象,5月大选过后两名部长下马,说明他们不适任,不过千万元薪水还是被领走了。一个乌节淹水支吾其词,最后还不是得承认没有足够的储水地带,而该负责的“奇哉怪异”部长早已调走了。地铁苏碧华薪水不输一个中级部长,可是最后烂摊子还不是不了了之。还有房价、薪金、贫富差距、新移民涌入、公积金养老、通货膨胀、语文……可说是罄竹难书,所以行动党政府应该告诉国民,过去和现在进行时的高薪到底养些什么,否则怎样move...